1. 茶葉是耐泡的好還是不耐泡的好
1茶樹品種
理論上講,喬木型茶樹的茶多酚含量最高,其次為半喬木,再次為灌木,而茶葉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,直接影響耐泡度。因此,同等條件下,不同樹型的耐泡度依次是:喬木>半喬木>灌木。
我們熟悉的大多數(shù)綠茶,其實都是灌木型茶樹。而普洱茶卻是云南的喬木型茶樹,且以大葉種居多?;虻牟煌?,一開始就決定了綠茶和普洱茶耐泡度的懸殊。
2樹齡及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
樹齡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這兩個因素是息息相關的,樹齡的討論必須是在同等氣候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條件下才有意義。在同等氣候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下,樹齡越大,滋味越醇厚,耐泡度越高。這也是我們常發(fā)現(xiàn)古樹茶極其耐泡的原因。但如果茶樹老化嚴重,那又另當別論了。
此外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對茶樹生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,直接決定了內(nèi)含物質(zhì)豐富與否。例如,高山地區(qū)云霧較充沛的環(huán)境下,出產(chǎn)的茶葉一般是內(nèi)質(zhì)豐厚、口感飽滿的,耐泡度也更高一些。
3原料的老嫩
一般情況下,芽茶的耐泡度較低,因為芽頭的氨基酸含量較高,而茶多酚含量更低。全是芽尖的茶比較不耐泡,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。粗大葉片的茶多酚含量比芽頭更高,內(nèi)含物質(zhì)比較豐富,飲用時必然要經(jīng)過很多次的沖泡,才能釋放完畢。
綠茶的原料一般較嫩,嫩芽的酚氨比很高,滋味鮮爽。而普洱茶,尤其是古樹普洱茶,常常采到一芽三四葉,芽葉連枝,葉片有一定的成熟度,茶梗也含有豐富的內(nèi)含物質(zhì)。因此,相對而言普洱茶的耐泡度就更高一些。
4茶葉的完整度
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。茶葉完整程度與茶葉的耐泡度成正比,完整程度越高,耐泡度也越高,反之則耐泡度越低。一些茶條較細碎的茶(如紅碎茶),由于茶葉更細碎,其中的物質(zhì)較易浸出,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。
5制作工藝
這當中,最重要的就是揉捻工藝了。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,捻揉程度越深,葉片細胞壁破損越多,那么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,耐泡度也就會相應降低。
揉捻使葉片細胞擠揉裂開的程度叫“細胞破碎率”。不同茶類對細胞破碎率的要求是不一樣的,綠茶一般要求達到40%-45%;“滇紅”功夫條茶要求達到72%以上;分級紅碎茶要求達到90%以上;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的細胞破碎率要求達到38%-45%。
6沖泡方法
這其實是茶藝層面的問題了。同樣的茶,不同人、不同時沖泡,耐泡度就是不一樣。這是由主要與茶水比例,還跟時間和溫度有關。一般來說,茶水比例低(投茶少、注水多)、浸泡時間長、水溫高,那么耐泡度就更低;反之,則耐泡度更高。
我們沖泡綠茶,如果用玻璃杯沖泡,往往注水較多,而且茶葉較長時間浸泡在水中,因此耐泡度就更低,往往第三泡以后就沒什么滋味了。而如果用蓋碗沖泡,那么同款綠茶,可能就可以多泡兩泡了。
通過以上分析,大家應該能看出來為什么綠茶與普洱茶相比,耐泡度有天壤之別了吧?
最后需要提醒的是,耐泡度只是衡量茶葉好壞的一個維度,并不是唯一標準。耐泡度高的,未必就一定是好茶;耐泡度低的,未必就不是好茶。評判一款茶的好壞,還是要從香氣、滋味等多個方面去綜合考量。
2. 哪種茶葉耐泡
苦丁茶,一次只用一丟丟
3. 什么樣的茶葉耐泡
比如鐵觀音,毛尖等還有大紅袍
4. 什么茶葉比較耐泡
紅茶分大葉種與小葉種。小葉種的代表茶如正山小種、宜紅、祁門等。大葉種比小葉種耐泡,代表茶有英德紅茶、滇紅、海南島的紅茶。
5. 茶葉是耐泡的好還是不耐泡的好喝
那也不一定,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:
那么茶葉耐不耐泡,到底跟什么有關呢?
1、茶樹的品種
理論上講,喬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,其次為半喬木,再次為灌木,而茶葉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,直接影響耐泡度。因此,在其他條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,喬木茶的耐泡度最高,其次為半喬木,再次為灌木。這也是為什么普洱茶常常比較耐泡的原因。
2、葉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
一般情況下,全是芽尖的茶相對不耐泡,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,葉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釋放就緩慢,因為內(nèi)含物質(zhì)比較豐富,要經(jīng)過多次沖泡,才能盡數(shù)析出。
比如綠茶一般較嫩,烏龍茶采到一芽三四葉,葉片有一定的成熟度,相對而言,烏龍茶較綠茶耐泡,當然,這和加工工藝不同也有關。
此外,茶葉完整程度與茶葉的耐泡度成正比,完整程度越高,耐泡度也越高。一些茶條較細碎的(如紅碎茶),由于茶葉中的物質(zhì)較易浸出,所以耐泡度會差一些。
3、毛茶制程中的捻揉
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,捻揉程度越深葉片細胞壁破損越多,那么水浸出物釋放速度也就越快,耐泡度也就會相應降低。
4、泡茶對耐泡度的影響
泡茶時,影響耐泡度的主要因素有四個:投茶量、注水量、出湯速度、水溫。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或者反之則越耐泡;出湯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,反之則越耐泡;水溫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則越高。
5、茶樹的樹齡及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
樹齡并不是決定性因素,氣候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才是決定性因素,因為樹齡因素要在同等氣候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的條件下對比才有意義。
嚴格來說,同等氣候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下,樹齡越大,滋味越醇厚,耐泡度越高。
6、沖泡方法
同樣的茶,不同人沖泡,耐泡度也會不一樣。這跟茶水比例、出湯時間和溫度有關。對于大多數(shù)茶葉而言,如果頭兩泡沒泡好,會影響接下去的香氣和滋味。如果沖泡溫度過高、浸泡時間過長,就會使茶中的物質(zhì)過早過多浸出,導致接下滋味變淡了。
耐泡并不一定就是好茶,耐泡和好茶之間不能絕對而論。一般來說,當對比因素和條件相差無幾時,比較耐泡的相對于較好。
???
6. 茶葉是耐泡的好還是不耐泡的好呢
紅茶不耐泡,并不是說他是月子茶,像紅茶,他有老茶,也可以用新鮮的草莓,什么茶葉的品質(zhì)他都是不一樣的,還有泡制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,如果紅茶不耐泡的話,這些可能是一些型的茶葉而已,所以這個時候只要選擇性好一點的話,比如說選擇老茶的話,他是非常耐泡的
7. 耐泡的茶葉好還是不耐泡的茶葉好
雨前茶更耐泡。在細膩程度上,雨前茶是不如明前茶般細膩的。不管是雨前茶還是明前茶,泡出來的味道都不至于過于苦澀。要想使得茶葉中有淡淡的甜味,也可以根據(jù)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進行浸泡。泡好后的茶葉,趁熱飲用的時候茶葉味會更濃。
8. 越好的茶葉越不耐泡嗎
在茶圈常常聽人說起,普洱比綠茶耐泡。
有人將其解釋為,原料老嫩不同。
越嫩的茶,越是不耐泡。
全是芽尖的頂級高端綠茶,往往就泡一、兩回。
而普洱茶,尤其是古樹普洱,放眼望去,全是粗茶老葉。
用料上,普洱茶是芽葉連枝式的采摘,一般要采到一芽三四葉。
葉片大,茶梗明顯。
模樣比起鮮嫩青蔥,嬌滴滴的綠茶,要顯得粗獷豪邁許多。
然后,普洱茶的耐泡度相對會更高一些。
聽到這番話,下意識就讓人覺得不對勁。
如果說,茶葉越嫩越不耐泡。
那么,你讓西湖龍井、金駿眉、白毫銀針等,情何以堪?
這三類茶,分別作為綠茶,紅茶,白茶的高端茶代表。
何時,被人貼上了“不耐泡”的 標簽?!
《2》
綠茶原料細嫩,不如普洱茶耐泡?
且慢,這其中有誤會。
綠茶里最有名氣的,當屬西湖龍井,據(jù)說是周總理老人家最喜歡喝的。
龍井茶的外形,是嫩芽加嫩葉的組合。
扁平挺秀,色澤綠翠。
清香鮮醇,“鮮”味當頭。
每年到了春末夏初,總能在各大平臺,看到綠茶新茶嘗鮮的消息。
且將新火試新茶,詩酒趁年華。
龍井新茶的鮮,清潤動人。
但很多人一直誤解綠茶不耐泡,其實是陷入了誤區(qū)。
江浙一帶,歷來是出產(chǎn)綠茶的大戶。
當?shù)卦跊_泡綠茶時,最常見的方式是用玻璃杯泡。
而用玻璃杯泡茶,它存在一個特點——茶水不分離,茶葉長時間浸泡在湯水里。
于是,就導致了用玻璃杯泡茶,投茶量不能放太多。
不然泡出來的茶湯滋味,容易變濃變苦。
玻璃杯泡綠茶時,茶水比例在1:100左右。
往杯底平鋪一小撮干茶,再添入熱水沖泡,靜置片刻即可。
或者是稱茶2-3克,放在茶則內(nèi),準備泡茶。
考慮到玻璃杯泡茶的特點,投茶量少,水量多。
一杯綠茶在泡過一兩回之后,茶味變淡,再正常不多。
換成用蓋碗沖泡,采用1:20的茶水比,再做一回實驗。
標準容量100-110毫升的蓋碗,投入西湖龍井5克。
沸水沖泡,快速出湯,避免悶泡。
品質(zhì)上好的,采用群體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龍井綠茶。
同樣能泡到七沖,八沖,不成問題。
所以,在將“不耐泡”這頂黑鍋扣在綠茶身上前,可得仔細斟酌!
再來反觀普洱茶的沖泡。
喝普洱,極少有人用玻璃杯泡。
并且,普洱茶沖泡的茶水比例,壓根和綠茶不在同一起跑線。
以生普為例,同樣是標準容量的蓋碗,投茶量要放到8克。
投茶量多,注水量少。
茶多,水少。
這時候,再去談綠茶不如普洱耐泡,根本就是不公平!
《3》
全是芽頭的金駿眉,反而不耐泡?
非也。
按這樣的想法,實在是對好茶的莫大誤解。
金駿眉,是頂級紅茶的代表。
它本身最傳奇的地方,在于要用數(shù)萬顆芽葉,方能制成一斤成品。
用料金貴,產(chǎn)量極少,尤為珍貴。
自2005年橫空出世以來,就牢牢穩(wěn)居茶圈風云榜單。
甚至是,引領了以芽頭加工成紅茶的潮流。
但大家有所不知,關于金駿眉紅茶的定義,有專門的標準規(guī)范。
金駿眉的難能可貴之處,不單單是因為用料成本高,以芽頭為原料。
更在于這三點。
1.產(chǎn)區(qū)限定。
按相關標準的規(guī)定,有且僅有以桐木村為中心的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內(nèi)的565平方千米范圍內(nèi)的高山茶樹單芽,方才適制成金駿眉。
換言之,金駿眉本身受到地理產(chǎn)品標志保護。
其它產(chǎn)地的紅茶,不能盜用“金駿眉”這個名義。
就如同,產(chǎn)在了湖南,四川的橙子,就不能再冠名“贛南臍橙”。
橘生淮南則為橘,橘生淮北則為枳。
先天產(chǎn)地對于農(nóng)作物、經(jīng)濟作物的影響,不言而喻。
2.樹種限定。
市面上所謂的梅占金駿眉,奇蘭金駿眉,黃金芽金駿眉等,來源可疑。
因為金駿眉的茶樹,以桐木關當?shù)赜行苑敝车娜后w種茶樹為主。
換做了其它樹種,未必能實現(xiàn)獨到的風味品質(zhì)。
3.工藝限定。
采用萎凋、揉捻、發(fā)酵、干燥等系列加工工序制成,成品具有湯色金黃,湯中帶甘,甘中透香的特征。
基于種種前提限定,正宗的金駿眉產(chǎn)量有限,極為稀罕。
別的不說,光是產(chǎn)區(qū)正宗這一點,市面上十之八九的“金駿眉”,經(jīng)不起檢驗。
作為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內(nèi)走出來的金駿眉,天然的產(chǎn)區(qū)生態(tài)極佳,適合茶樹的生長,原料內(nèi)質(zhì)積累豐沛。
先天產(chǎn)區(qū)優(yōu)越,內(nèi)質(zhì)充足的正品金駿眉,但凡是工藝別太糟糕,就不存在不耐泡的問題。
用蓋碗泡茶,輕松泡上十來沖,不在話下。
而如果是在網(wǎng)上低價出售,幾十塊就能買到兩大盒的“金駿眉”,產(chǎn)區(qū)不正,原料不佳。
先天品質(zhì)就有短板的茶葉,自然容易出現(xiàn)泡不到兩沖,茶味就明顯變淡的問題!
《4》
白毫銀針滋味寡淡,不耐泡?
真相,你對好茶的了解太淺薄了。
白茶里,白毫銀針是名列金字塔尖的存在。
采摘難,用料精,十不采,加工難,要求多,產(chǎn)量少。
按物以稀為貴的世間真理,優(yōu)質(zhì)的白毫銀針,向來身價不低。
然而,每每提起白毫銀針,總有人覺得它的味道淡,不耐泡。
這究竟是為什么?
先來正式辟謠,這兩點完全是對白毫銀針的偏見與誤解。
白毫銀針的芽頭飽滿,結(jié)合“十不采”的采茶要求。
細瘦芽不采,風傷芽不采,蟲傷芽不采,空心芽不采,病態(tài)芽不采……
標致的白毫銀針,芽頭肥壯飽滿,一旗一槍特征顯著。
將芽頭從中剖開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它的內(nèi)里是“筍狀結(jié)構(gòu)”。
內(nèi)在的白毫層,一層連著一層。
像是俄羅斯套娃,剝開一層,還有一層。
高山原料的優(yōu)質(zhì)銀針,內(nèi)里的白毫層,足足可達5-7層,固若金湯,堅不可摧。
沖泡白毫銀針,將內(nèi)在的茶味,層層解鎖。
基于這樣的特點,白毫銀針不僅不怕沸水燙。
相反要用足夠高溫的沸水,環(huán)壁注水,快速出湯,徹底瀝干。
結(jié)合這套經(jīng)典的蓋碗泡茶招式,優(yōu)質(zhì)的高山白毫銀針,完全能泡到12、3次左右,不在話下。
并且,泡出來的茶湯風味,清甜鮮爽,清潤淳和,毫香濃郁,花香盈然。
所謂的滋味淡,不耐泡,味如白開水,根本與它扯不上關聯(lián)!
《5》
看待一款茶究竟耐不耐泡,不能片面的一刀切。
一概的認為,越是原料細嫩的茶,越不耐泡。
這樣的想法,從起點出就錯了。
因為,茶葉耐泡與否,和原料細嫩程度無關。
而是得看茶葉的內(nèi)質(zhì)積累,以及沖泡方式。
產(chǎn)區(qū)好,工藝精,儲存到位。
符合“三好”原則的優(yōu)質(zhì)茶,內(nèi)質(zhì)充沛。
在逐次沖泡下,茶味緩緩釋放,層層展現(xiàn)。
一碗喉吻潤,兩碗破孤悶。
三碗搜枯腸,唯有文字五千卷。
四碗發(fā)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……
內(nèi)質(zhì)充足的好茶,加之恰到的沖泡方法,又怎么會存在不耐泡的問題?
所謂的“嫩茶不耐泡”說法,以一概之,太扯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