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嶺南茶業(yè)有限公司官網
嶺南文化-飲食文化 嶺南飲食文化是嶺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。她由嶺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環(huán)境所孕育和培植,又得到中外飲食文化養(yǎng)分的滋潤,隨著嶺南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(fā)展而形成,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。自古以來,一些到嶺南為官的外籍人士,對嶺南特有的飲食習慣已產生興趣,在唐昭宗時廣州司馬劉恂的《嶺表錄異》、貶官嶺南的韓愈、蘇東坡的詩文等之中有所記載。入清之后,這方面的記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見,如屈大均的《廣東新語》、范端昂的《粵中見聞》、張渠的《粵東聞見錄》、翁輝東的《潮州茶經》等,均為嶺南飲食文化的重要資料。
嶺南背靠五嶺,面向南海,既有大山峻嶺,又有長達3368公里的海岸線,以及遼闊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的水網地帶;故氣候溫和,日照時間長,雨量充沛,十分有利于農業(yè)、養(yǎng)殖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嶺南地域內可獵、可耕、可漁,物產十分豐富,山珍、海味、糧食、蔬菜、水果等種種食料,為嶺南飲食文化的發(fā)展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。嶺南飲食文化正是在嶺南的農業(yè)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中產生和發(fā)展的。
粵菜與“食在廣州”
廣義的粵菜包括廣州菜、潮州菜、東江(客家)菜,狹義的粵菜即指廣州菜。嶺南飲食文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,而“食在廣州,味在潮州”這種文化現象,則是嶺南飲食文化的集中表現,它涵蓋了獨具特色的粵菜精華、別具一格的嶺南飲食風格。廣州人的飲食款式新穎,量少而精,味求雋永,清爽香脆,濃郁鮮美。這個風俗與愛好,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。廣州菜既集“南(海)、番(禺)、順(德)、中(山)”等珠江三角洲地方風味的特色,更兼采京、蘇、楊、杭、魯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,融會貫通而獨成一家?;洸俗鳛橹袊怂拇蟛讼抵?,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風味而享有盛譽。
“食在廣州,味在潮州”,歷史悠久,聞名天下。粵菜形成的歷史是由中外飲食文化匯合并結合地域氣候特點不斷創(chuàng)新而成的。南北兼容,中西并蓄,極富特色的美食、小吃,大批大批地涌現出來。羊城茶樓餐館之多,酒店食檔之眾,在國內首屈一指。又素以品種之豐,茶式之盛,烹調之巧,風味之美而聞名遐邇?!笆吃趶V州”是廣州旅游的一大特色,廣州的名菜佳肴、美點小吃,對中外游客均有極大吸引力。
粵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復雜,菜式豐富。它用料廣博奇雜,配料多而巧。山珍海味、花鳥魚蟲、飛禽走獸、家禽等可成佳肴。粵菜的第二個特色是口味清淡,可用“清鮮嫩滑爽香”六字概括其風味特色。這是粵菜廣受歡迎的根本原因?;洸苏{味品種類繁多,菜肴有五滋(香、酥、脆、肥、濃)、六味(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、鮮)之美?;洸酥厣剩箬Z氣(指用武火把鑊燒熱,加油,把油燒開,炒出來的菜有一種香味),火候恰到好處?;洸俗非笤系谋疚丁⑶艴r味,如活蹦亂跳的海鮮、野味,要即宰即烹,原汁原味。這種追求清淡、追求鮮嫩、追求本味的特色,區(qū)分“寒性和熱性”,既符合廣州的氣候特點,又符合現代營養(yǎng)學的要求,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飲食文化。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博采眾長,善于變化,制作精良,勇于創(chuàng)新。廣東人思想開放,不拘教條,一向善于模仿創(chuàng)新,因此在菜式和點心研制上,便富于變化,標新立異,制作精良,品種豐富?;洸说牟耸竭€注重隨季節(jié)時令變化而變異,夏秋求清淡,冬春重濃郁。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?;洸司哂小半s交”的優(yōu)勢,講究炮制的方法,粵菜的烹調方法有30多種,到目前為止,粵菜的菜式有5400多種,點心有1000多種,風味小吃也有數百種之多。
漫長的歲月,使廣州人既繼承了傳統飲食文化,又博采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,不斷吸收、積累、改良、創(chuàng)新,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、烹調工巧、質優(yōu)味美的飲食特色。近百年來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一。這無論是按三大菜系,即黃河流域的“魯菜”,長江流域的“川菜”、“蘇菜”和“滬菜”,以及珠江流域的“粵菜”;還是按四大菜系(即魯、川、蘇、粵四大菜系);或者是八大菜系(即魯、川、蘇、粵、閩、浙、湘、徽八大菜系),粵菜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。到現在,廣州的飲食,無論是食品的品種、質量,酒樓食肆的數量和規(guī)模,抑或是飲食環(huán)境、服務質量,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,在國外也享有盛名。
飲茶文化
“喝茶”在粵方言里稱作“飲茶”,廣州人愛“飲茶”,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,又是飲食文化。據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廣州時,就曾與貼身侍衛(wèi)上過茶樓飲早茶。毛澤東有“飲茶粵海未能忘”詩句。在廣州,民間以茶相待已成為一種禮節(jié),如有客到,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“靚茶”,第一句話是“請飲茶”,以此表示主人的熱情、友好和禮貌。由于嶺南自古具有“重商”的價值取向,“飲茶”也從家庭走向市場,使廣州的茶文化集觀賞價值、體驗價值、服務價值和商品價值于一身。飲茶在一定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單純“茶”的范疇,已經成為社會交際方式的一種。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于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。
我國是茶葉的故鄉(xiāng),也是飲茶最早、茶文化歷史最悠久的地方。廣州是茶葉之路的起點,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,茶葉就連同黃金、玉帛等商品經由廣州出口到印度等亞洲地區(qū)。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地,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,經濟最前沿的開放城市,廣州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,兼古今,集中外,底蘊深厚。
廣州人所說的飲茶,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,不僅飲茶,還要吃點心,被視作一種交際方式。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,它不但供應茶水也供應點心,而且建筑規(guī)模宏大,富麗堂皇,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。因此,廣州人聚朋會友、洽談生意、業(yè)余消遣都樂于上茶樓。廣州人把飲茶,又稱“嘆茶”。“嘆” 是廣州的俗語,為享受之意。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廣州的配茶點心,由簡單到豐富多采,不僅體現廣州人飲茶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而且標志著廣州茶文化逐漸進入興盛時期。廣州點心,兼收中西點心制作之優(yōu)長,而形成自身的特色,主要特點是:選料廣博,造型獨特,款式新穎,制作精細,皮松屑薄。茶點,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廣州的茶市分為早茶、午茶和晚茶。早茶通常清晨4時開市,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~2時收市,有的通宵營業(yè)。一般地說,早茶市最興隆,從清晨至上午11時,往往座無虛席。特別是節(jié)假日,不少茶樓要排隊候位。飲晚茶也漸有興盛之勢,尤其在夏天,茶樓成為人們消夏的首選去處。
由于三茶的時間不同,消費人群也不同,老一輩茶客保留了早茶的習慣,且大多已退休,有充裕時間飲早茶,早茶便是廣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方式。年輕一代則因為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,主要飲下午茶和晚茶,以休閑、交友和工作為主要目的?!帮嫴琛币殉蔀閺V州人飲食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。
在廣州的老字號飲食店中,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。廣州老字號茶樓,多創(chuàng)于清代,長年陳舊的字號,始終客似云來。廣州老字號的茶樓有:陶陶居、陸羽居、怕香居、南園、北園、泮溪、大同、惠如、三如、多如、巧心、得心、正心、福來居、西華居、美珍居、太昌等等,東關的東如,西關的太如、平香、西如等,均有令人雖一日數登而不厭的吸引力。其次,廣州酒家,沙面白天鵝,泮溪酒家,這些都是傳統有名的老茶樓了,點心精致而且是典型粵式茶點。
潮州工夫茶
潮州茶文化是嶺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,而尤以“工夫茶”為著稱?!肮し颉保緸椴杳ㄒ环N中等茶),后演化為烹茶方法?!肚宄笆反笥^·清代述異》稱:“中國講求烹茶,以閩之汀、漳、泉三府,粵之潮州府工夫茶為最?!?/p>
潮州工夫茶,起于明代,盛于清代,成為潮州地區(qū)飲茶習俗的文化現象,是潮州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潮州工夫茶,以茶具精致小巧、烹制考究與以茶寄情為特點。功夫茶之功夫,全在茶之烹法。潮州功夫茶的烹法,有所謂“十法”,即活火、蝦須水、揀茶、裝茶、燙盅、熱罐、高沖、蓋沫、淋頂與低篩。也有人把烹制工夫茶的具體程序概括為:“高沖低灑,蓋沫重眉,關公巡城,韓信點兵。”或稱“八步法”。
潮州工夫茶融精神、禮儀、沏泡技藝、巡茶藝術為一體,內涵極為豐富,是中國茶文化精華之一,向來有“中國茶道”之稱
2. 嶺南茶文化館
廣東省廣州市境內文化館建了66年
廣州市文化館(原廣州市群眾藝術館)成立于1956年,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(yè)單位,隸屬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。新館項目選址于廣州新中軸南段、海珠湖東北側地塊,北鄰新滘中路、東靠新光快速路、西南與海珠湖相望。[1]
廣州文化館以“十里紅云一灣水,八橋畫舫十六亭”為理念,“八橋”“十六亭”等提法跟現實景觀一一吻合,其建筑群如海珠石般散落在湖邊,薈萃成大小不一的院落,形成庭院與建筑共生,園中有園的優(yōu)美布局。[1]選取嶺南典型的風景元素“山、水、田、塘”貫穿整體設計,同時按四季景觀設景,并結合嶺南園林布局特色,突出廣州歷史韻味。[1]
多年來,廣州市文化館創(chuàng)作了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,組織承辦了各種有特色有影響的群眾文化活動,在培訓基層文化骨干、研究群文理論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、出版群眾文藝刊物、組建示范性中心團隊等方面發(fā)揮著積極作用。2007年,廣州市文化館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一級館,被市委、市政府授予廣州市群眾文化先進集體稱號。
2019年11月12日,廣州市文化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,獲得對“粵繡(廣繡)”的保護資格。[2]
中文名
廣州市文化館
前身
廣州市群眾藝術館
成立時間
成立于1956年
館舍面積
共8000多平方米
3. 嶺南茶文化
原文
翼而飛,毛而走,呿而言,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。飲啄以活,飲之時義遠矣哉!至若救渴,飲之以漿;蠲憂忿,飲之以酒;蕩昏寐,飲之以茶。
大意是:
飛禽、走獸和人類都生活在天地之間,依靠飲食維持生命活動,這體現出的現實意義多么深遠?。∪绻饪?,就得飲水;要消愁,就得飲酒;要消睡醒神,就得喝茶。
茶飲歷史
原始社會時期。從相關史料記載看,多數古人認同茶葉被人類發(fā)現是在公元前二十八世紀的神農時期,《神農百草經》有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的記載。茶葉最初被發(fā)現,是做藥草之用。
西周東周時期。這時巴蜀一帶的茶葉已作為供品獻給當時的統治者,東周時期的茶葉作為菜肴湯料,被人們食用。兩漢三國時期。史書記載,公元前59年,已經有“烹茶盡具”, “武陽買茶”的記錄,說明川蜀一帶的茶葉已經作為商品在市場出現。
東漢末年、三國時期的名醫(yī)華佗在《食論》中寫“苦荼久食,益意思”,茶葉的藥用價值依然被重視,并逐漸發(fā)現了新的功效。史書《三國志》中記述吳國君主孫皓“密賜茶荼以代酒”,此時茶的地位有所上升,與酒的地位相差不多。
唐朝時期飲茶之風形成
隋唐時期。隋人的飲茶習慣逐漸普及,其藥用價值也繼續(xù)被人們運用。
史書記載,隋文帝以茶葉治愈重病,時人見有奇效,爭相采之飲用。
茶葉由此從藥用演變成飲品,但多為上層人士飲用。至唐時,茶葉的使用開始普及,并從上流社會走向民間。
唐代宗大歷五年(770),朝廷在今浙江長興設立貢茶院,每年清明前派人督制茶餅,進貢朝廷;
唐德宗建中元年(780),開始征收茶稅;
唐順宗永貞元年(805),日本僧人最澄大師把茶籽從中國帶到日本,日本茶史開始。
唐懿宗咸通十五年(874),茶器和其他食器分離,開始出現專門的茶具。
也是從唐代開始,茶走進了“尋常百姓家”。
唐人封演《封氏聞見記》中記載,當時“茶道大興,王公朝士無不飲者”, “自鄒、齊、滄、棣,漸至京邑,城市多開店鋪,煎茶賣之,不問道俗,投錢取飲”。除家家戶戶飲茶外,不少城市還開了專賣煎茶的店鋪。
而被人們奉為“茶圣”的陸羽,在“鬻茶之家,陶為其象,置于煬器之間”,成為茶肆中供奉的茶神。喝茶除了解渴,更變成了一件風雅事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茶是中國文人心間的一股清泉。它從很早的時候,就擁有了無數擁躉,“齊有晏嬰,漢有揚雄、司馬相如,吳有韋曜,晉有劉琨、張載、遠祖納、謝安、左思之徒,皆飲焉”。無論是戴昺“自汲香泉帶落花,漫燒石鼎試新茶”,還是徐禎卿“悶來無伴傾云液,銅葉閑嘗字筍茶”,或是鄭板橋“最愛晚涼佳客至,一壺新茗泡松蘿”,文人杯中永遠蕩漾著茶之性靈。
唐朝文人最詩意,也最愛以茶會友。一生癡愛飲茶的白居易,在蘇州做官時,有一天聽聞好友在顧渚山境會亭設茶宴。按平時性情,他肯定會欣然前往,不巧的是墜馬受傷,無奈只能身處家中,心向往之。于是,他提筆寫了一首詩,來描述當時的心境:“遙聞境會茶山夜,珠翠歌鐘俱繞身,盤下中分兩州界,燈前合作一家春?!?/p>
4. 嶺南茶業(yè)有限公司官網電話
是綠茶。綠茶是中國的主要茶類之一,綠茶采取茶樹的新葉或芽,未經發(fā)酵,經殺青,整形,烘干等工藝而制作的,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。
含有的茶多酚,兒茶素,葉綠素,咖啡堿,氨基酸,維生素等營養(yǎng)成分,綠化色澤和茶湯較多保存了鮮茶葉的綠色格調,由此得名。
5. 云南嶺南茶業(yè)公司官網
陽江溫泉紅茶近20年來保持著品質優(yōu)良。經過機器化的流程生產茶色均衡,泡茶散發(fā)出的茶香更俱嶺南特色,茶葉大小均衡,茶味帶有粵西特色的口感,品牌分五等級。合適各種級層消費者。請參考,謝謝。
6. 嶺南茶業(yè)有限公司官網招聘
區(qū)又生 ,耀華飲食集團董事長。中國飯店協會副會長、廣州市飲食行業(yè)商會會長、廣東開平僑誼會副會長、廣東省茶葉行業(yè)協會副會長、廣州市越秀區(qū)海外聯誼會理事、廣州市茶文化促進會名譽副會長。
一九九一年,區(qū)又生先生在嘗試做廣東特色餐飲,邁出了 進入飲食業(yè)的第一步,并不斷博采眾家之長。如今耀華旗下的鵝公村 、盆滿缽滿 、 鵝仔飯店、味稻一號、嶺南真味連鎖等飲食品牌已經成為嶺南風味的主流品牌之一。
7. 嶺南的茶葉
馬騮搣本是茶樹的一種,生于巖石之間,采摘時須要人用繩吊往巖石上,情況好像猴子般,故稱為馬騮槭(“馬騮”就是嶺南人對猴子的俗稱,“搣”就是摘的意思。即所謂的“猴王采茶”)。
馬騮搣茶茶葉香氣芬芳鮮嫩,有非常明顯的水蜜桃香,持久不散,性質順和;茶湯碧綠帶黃,香氣清幽脫俗,入口溫厚醇滑,甘飴潤喉,令人心境舒暢。
太平猴魁屬于綠茶類尖茶,產于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(qū),是采摘一芽三葉的初展芽葉,經過殺青、毛烘、足烘、復焙等工序制成,具有茶形挺直、兩端略尖、扁平勻整、肥厚壯實、全身白毫、茂盛而不顯、含而不露、色澤蒼綠的特點。
這屬于兩種茶葉
8. 云南省嶺南茶廠
梧州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,享有"百年商埠" 、“小香港”、“廣西水上門戶”、“世界人工寶石之都“等美譽,是粵語及嶺南文化(廣府文化)發(fā)源地之一。
如果愛茶的你,已經厭倦了快節(jié)奏快餐式的生活,心底里向往著慢生活——綠城水都梧州的節(jié)拍剛好符合。
如果你喝了那么久的六堡茶,還沒有機會到過這一方孕育它的水土,六堡茶的故鄉(xiāng)——梧州,正向你招手。
如果你想知道六堡茶是如何沿著“茶船古道”,飄香海外,浸潤華僑的衷腸,“茶船古道”的起點——梧州待你前來。
梧州,屬廣西的地級市,下轄長洲區(qū)、萬秀區(qū)、龍圩區(qū)、岑溪市、蒼梧縣、藤縣、蒙山縣。梧州位于廣西東部,是連接兩廣的紐帶,也是前文所提到的“古蒼梧郡廣信縣所在地”。
梧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,北回歸線橫貫市區(qū)中部,氣候溫暖濕潤,雨水豐沛,光照充足。
梧州的水路自古十分發(fā)達,潯江、桂江在市區(qū)內匯合而成西江(后文會詳細介紹),被稱作“三江總匯“。西江源遠流長,上游發(fā)源于云南、貴州,下游則經廣東注入南海。因此梧州水運上通邕、柳、桂,下達粵、港、澳。在古時候,中原北貨南運,嶺南南寶北貢,使節(jié)行旅,軍輸漕運,大多走水路經過梧州,所以梧州被稱為廣西的“水上門戶”。
▲三江交匯于梧州,梧州因水而生
梧州人素有飲茶的習慣,市內茶樓甚多,一些飯館也會設茶市。茶市以早晨為主,亦有午、晚間茶市的。自上世紀30、40年代以來,茶市還有茶點供應,茶點以各類包點、糕點和燒賣為主,兼營其他。梧州濃厚而悠久的飲茶文化,是六堡茶得以不斷發(fā)展的原因。
此外,梧州的小吃十分多,茶友們如果到梧州游玩,記得親口嘗嘗。當地比較出名的有:紙包雞、艇仔粥、糯米糍、艾糍、炒田螺、豆?jié){、龜苓膏、神仙缽、及第粥、腸粉、裹蒸粽、蘿卜糕、倫教糕、馬蹄(荸薺)糕、蕉葉糍等。
愉悅的假期,可以從早晨的白云山腳下,一碗以“香、滑、濃”,獨具風味而聞名暇爾的冰泉豆?jié){中開始。
感受了梧州的的早茶文化,再起身前往白云山云峰亭登高望遠。
轉身聽聽龍母的神話傳說,置身檀香飄逸、靜人心的四恩寺。
站在河濱公園里歷史洗禮過的石磚上,俯瞰今日梧州,驚嘆鴛鴦江“一清一濁”的魅力。
午后漫步在滿是歷史印記的騎樓老街區(qū),打開相機,定格這些精美的建筑藝術,也許偶然間的某一個轉角街景,就會讓你追憶起那些老時光。
梧州騎樓城小吃街,龜苓膏、紙包雞、牛雜、田螺、酸果、蛋撻…….目不暇接的特色美食,讓你的味蕾神經末梢盡情享受。
逛了半天,口渴了,便可以在隨處可見的涼茶店,買一碗正宗的涼茶,整個人倍感神清氣爽!
這時,你可能也感受到了長期生活在濕熱的氣候環(huán)境中的梧州人,對涼茶的依賴。你也許就可以理解,為什么六堡茶是移居東南亞的廣府先民對故鄉(xiāng)難以割舍的眷戀,是南洋礦工的“保命茶”。
六堡茶,在梧州經歷了藥用到飲用,喝茶到嘆茶,再到話茶的變化。你從從田間地頭,到街邊茶樓......都可以感受到梧州人愛飲茶以及獨具嶺南特色的茶文化。
如果你是六堡茶的鐵粉,就不要錯過這個千年制茶名地、六堡茶的原產地、全國十大魅力茶鄉(xiāng)——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(zhèn),去探秘哪些茶產區(qū)的機會噢。
因為只有融進遠離城市喧囂的六堡鎮(zhèn),才知道原來六堡茶源自這一方凈土。你置身山清水秀的六堡鎮(zhèn),才懂什么叫“山水為媒育好茶”?!伴_門便見山,見山必見茶?!绷ゆ?zhèn)里幾乎每家每戶都種茶。
在被古茶園與現代有機茶園簇擁著的六堡茶廠,你可以看到六堡茶從幾近滄桑的歲月里重煥生機的模樣。
走進享有“全國最美茶園”美譽的八集茶園,你便可以感受到自然雕琢的得天獨厚和罐以人的意志的和諧。
深入擁有濃郁神話色彩的黑石山——這里既是公認的優(yōu)質茶產地,也是六堡茶核心產區(qū),你可以品嘗到濃醇味厚、茶氣足的地道的黑石山六堡茶。
逛了茶山茶園茶樹茶廠,你還可以漫步依六堡河而建的六堡茶街,青石板的小路,青磚黛瓦建造而成的古香古色的茶館、茶莊,緊湊而錯落有致。進茶店看茶器喝幾杯地道的六堡。
傍晚再來到合口街樟木根碼頭(茶船古道”的起點),駐足凝望,河面已沒有了往日舟楫往來、熙熙攘攘的場景,取而代之的是,靜靜流淌的河水聲。
曾經,滿載六堡茶的小船、竹排,從合口碼頭,沿著六堡河,“走”出深山,經東安江,走賀江,入西江,直達廣州,對接“海上絲綢之路”,走向東南亞。
如今的六堡鎮(zhèn),茶舍、茶博物館、品茶室、茶園、民宿等,每一處都體現出自然與人文相融合,集種茶、觀茶、采茶、制茶、品茶為一體。
與茶樹零距離,看了六堡茶如何從一片葉子變成一杯茶湯,真切地感受傳統工藝六堡茶和現代工藝六堡茶的不同,親身體驗六堡鎮(zhèn)的風土人情,流連忘返。
你,真的會因為一片茶葉,而愛上一座城——梧州。